文心静气,韵如是 --浅谈张殷实其人其书
来源:大众网 添加日期2020-06-26 15:31 阅读次数:次
张殷实,工书,酷爱小篆。其篆书宗秦斯之刻石,溯本求源,根植传统。精心临摹古碑刻、法帖,以古为师,然不泥古,充分吸收秦斯刻石、唐时李阳冰、清人邓石如、吴昌硕等历代篆书名家的优点与精萃,并将其融汇贯通,化他法为己用,渐成己风。
张殷实 杜甫《望岳》诗
观其书,中锋用笔,精道、考究。逆入,稳行,圆收,藏头护尾,不事声张,不露锋芒,干净、利落,游刃有余。笔力稳健笃实,遒婉圆通,力透纸背,入木三分。大字笔画线条匀劲有力,笔施墨上,亦擅变善化,有若润含春雨,亦见飞白动灵,虚实相生,苍劲浑朴,传统书论中所谓“墨分五彩”,卓然可见。小字纤如铁线,刚劲有力,结实如铁,讲究线质,文质相含,翩然雅韵,入目入心。文心静气,充盈其中。

张殷实 《将进酒》全文
潜心篆书的同时,张殷实对中国书法史上的另一瑰宝, 被尊为“大字鼻祖”、“榜书之宗”的泰山经石峪刻石也是深爱至极,临习不辍,下尽苦功。张殷实说,经石峪介于隶楷之间的字体造型,恰如其分地融入草情篆韵,形美意足,令人流连,引人入胜。如何让自己书写的经石峪也能溢韵传神,书篆,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。篆书的施墨、用笔、传神、达韵,让我能更好地去领悟和理解经石峪书体创作的核心要领,再加之对隶、楷等多体的反复研习,推敲琢磨,逐渐找到了打开经石峪书体创作的钥匙……

张殷实 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》局部
观张殷实所书泰山经石峪,用笔安详从容,雍荣大度,自信洒脱,收放自如,结字奇特,斜倚相生,笔笔生趣,字字动灵,亦拙亦巧,亦画亦书,韵味十足,耐人琢磨。重心稳而有力,颇有笔落即乾坤的那股子刚毅。
张殷实之书,笔墨的安澜之下,是一颗温润豁达执着坚定的心。六零年代之初生于泉城济南的张殷实,有着那一代人对传统深刻的认知和热爱。敬畏传统,热爱传统,守护传统,传承传统,是责任,更是本心。受家庭熏陶,幼年学书,少小立志,从此笔耕不辍,转眼已五十载光阴有余,他深爱滋养他成长的这片齐鲁沃土,钟情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。他写泉城,写泰山,写齐鲁,写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...于是,便有了一系列篆书作品诞生在他的笔下:《七十二名泉》《李清照词》《辛弃疾词》《泰山刻石》《泰山经石峪》《望岳》《泰山颂》《金刚经》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孝经》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《毛泽东诗词》《唐诗》《宋词》······

张殷实 《论语》
当心里的热爱深入骨髓,便会流淌出不移的坚持。趵突泉边,孔孟故里,琅琊台遗迹,史志办,博物馆,都有过他到访学习的身影。数次登上泰山,实地观察残存的刻石原迹,把自己书写的作品拿来做个最真实的验证,探索前人的创作方法,领悟他们的创作心境。“唐代画家张璪提出‘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’的艺术创作理论,我特别认同。书画同源,亦同此理。多些机会走进自然,身临其境,才能更好地领略书写的意义和真谛,‘知己不足而后进’不断地向前人学习,向自然学习,才能不断有所进取”张殷实说。

张殷实在泰山经石峪学习 留念
所有岁月的磨砺、生活的洗礼,最终都丰盈了内心,坚固了理想,任时间掠去韶华,留下身心修养的与日俱臻,处事温和,为人谦逊,博识达观,又一身风骨。“会晤过山岳春秋,行经过岁月风口,以出世的情怀入世,平和,且无戾气,不惊于宠辱,不困于喜悲。就如古诗中的那句: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”这是张殷实特别喜欢的诗句。温润的人,如玉。温润的字,动人。细品张殷实笔下毫端每一个跃然纸上的字符,都带着温润的灵魂,流淌出岁月的波澜,和着他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奋进、忘我的坚持和对传统至诚的敬畏与守护,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克制和自律。每赏张殷实之书,看得见岁月的浸染,读得到时光的沉淀,品得到内心的安然...
韵如是,如是韵。功夫之外, 心使然。
“这些年,我只做了一件事:认认真真写字。未来,还是这件事。努力,在路上,传承,不止息”张殷实如是说。
更多信息,欢迎点击浏览大众网http://culture.dzwww.com/gdxw/202005/t20200525_5891340.htm
(责任编辑:ystczys)